新质观察|低空经济发展初期不宜过度标准化

新质观察|低空经济发展初期不宜过度标准化

hyde025 2025-09-02 装修心得 3 次浏览 0个评论

推动低空经济的标准化建设,是各地区、各城市、各部门、各单位、各社会组织为数不多的能够做到认知相对统一且热衷付诸实践的工作。标准化建设事项,也几乎成了各省市和各部门低空经济行动计划(整体规划)中的必然组成部分,大有全面铺开之势。虽然很多低空经济标准还处于立项阶段,距离真正实施还有一些时间。但很多地方还是出现了盲目标准化的倾向,贪多求全。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低空经济发展,还远没有达到需要全面标准化的阶段。对于低空经济早期标准化的一些潜在问题,也很少被注意到。

一、标准前置的扭曲风险

低空经济早期(发展初期),也就是现阶段的标准化问题,属于典型的标准前置情况。这种情况非常特殊,在其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缺乏类似的经验。一般而言,标准是对成熟技术路线的进一步优化和统一,是一个事后经验总结的过程。标准化的目的是获得最佳秩序和最大化的社会效益。显然,在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仅仅依靠逻辑推理、科学想象或实验模拟就想获得有效率的标准是不太现实的,必然存在较大的扭曲风险。

首先,低空经济发展初期相关技术的底线标准很难设定。即使强行先把标准定下来,也很难保证适用性,甚至会成为一种阻力。一方面,大部分技术路线还没有经过足够的实践沉淀,很难说哪种技术路线最佳,即使有些技术经历了足够的实践,但由于适用场景太少,也不足以作为排他性理由成为推荐或强制标准;另一方面,一些跨行业的技术转移,如通信、导航、监视、气象、计对时等,需要针对低空经济的实际情况先进行技术改造,不宜也很难在未有实操经验之前就先把标准定下来。

其次,发展初期低空经济的技术标准较难顾及成本问题。虽然核算成本并不是编制技术标准的主要着眼点,但如果一种标准设定导致技术成本过高,也会产生扭曲。对于经验沉淀型标准来说,由于技术方案经过实践检验,适用的技术相当于已经暗含了成本合理的属性。而对于标准前置的情况来说,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就很难保证。比如,按照现有气象系统的技术标准,大面积布设气象监测设备直到满足低空经济需求的技术投入可能比对应场景的综合产出还高,显然不太可行。

再次,标准前置还容易限制其他可选择方案。当某个标准将某种技术路线定义为强制条件时,也就意味着替代性技术路线不再有存在的价值。比如,如果将激光测风雷达定义为低空经济场站内部必配的观测设备,就相当于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毫米波、超声波等测风工具的适用性。类似地,在飞行监视领域,全波段雷达、光电技术、合作目标主动报告技术、基于通信的身份识别技术等,也会有相同的境遇。当我们选择某种标准而放弃其他方案时,最起码应该对所选标准的优越性有一定的掌握,否则就很难保证不扭曲。

同时,标准前置还存在很多其他的扭曲风险,包括技术选择与管理模式冲突、规范要求与应用场景错配、跨行业技术安排不当等。比如,当顶层设计不明时,过早实施的标准化可能与后期的顶层设计相矛盾,造成重置损失。跨行业迁移的技术标准导致水土不服,无法发挥预期作用等。这些风险都是低空经济早期标准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二、分项标准组合后的整体效率损失

低空经济的技术链条很长,涉及的面非常广,这就要求其在标准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分项标准很多,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单项标准与系统整体的匹配问题。按照经济学基本原理,当某种活动需要兼顾的因素很多时,做到单项标准效率最优,绝大部分时候不能保证系统整体效率最优。

实际操作中,低空经济的分项标准组合后一般会出现三种影响整体效率的情形:

一是某些分项标准过高造成技术浪费或冗余,比如低空气象监测技术标准过高,监测精度超过了低空飞行器的阈值分辨率;

二是某些分项标准过高造成管理负担过重,比如低空监视技术标准过高,使得监视管理的范围和颗粒度太高,增加管理成本;

三是某些分项标准过低或选择性太小会产生卡点或堵点,比如在低空经济场站内强制要求必须布设风筒和能见度标尺,并且规定设备尺寸,就容易产生操作上的堵点。

目前,低空经济的标准化工作,大部分都是以分项标准的方式开展的,这种局部最优与整体最优的矛盾已初见端倪。比如无人机操作的标准体系、低空服务模式的标准体系、eVTOL的标准体系等,都是独立编制,各项标准之间缺乏协同,很少考虑低空经济的整体效率。从更高的维度看,这些分项标准都是低空经济的组成部分,当这些标准充分组合后,很难保证不出现相互矛盾、内容重叠、标准分歧等情况,进而影响整体运行。

在技术构成和管理需求方面,低空经济要比民航业更庞杂。抛开技术水平不谈,低空经济涉及的技术种类在数量上要比民航多得多,管理也非常分散,这就会造成分项标准数量的指数级增加。民航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形成的规章和技术指引已达上百部(数千页),涉及的机型不过十余种,业务只包括客货运输、地勤保障、机械运维、航务服务等数个大类。低空经济的飞行器种类五花八门,执行任务多种多样,如果按照民航的思路进行标准化,其分项标准数量会非常多,执行难度也非常大,更无法保证整体效率。

三、过度标准化问题

同时,低空经济的过度标准化问题也需要警惕。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明确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低空经济的标准化就成了热点。2024年开始,凡是涉及低空经济的行业从业者,言必称标准。都想在低空经济的大潮中,率先植入自己的想法,制造技术壁垒或取得先发优势。客观来讲,这种想法本身并无不妥,甚至还能起到活跃市场氛围、吸引社会关注、增加资源投入的作用。让更多人参与低空经济的技术探索中,提高参与者基数,对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非常有价值。但这个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矫正。

第一,多数行业只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脱离低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现实需求,希望强加标准于低空经济,本末倒置。相关行业在编制低空经济标准时,常常以自身行业的发展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和融入性。这种思维方式会产生过多的无意义标准,是一种过度标准化的表现。

第二,低空经济的标准化工作要以对低空经济的研究为基础,以低空经济的发展需求为目标,不能脱离低空经济的实际情况,舍本逐末,为了标准而标准。比如,很多行业协会都在推动低空经济的团体标准编制工作,而这些行业协会的成员单位中,可能没有几家是低空经济领域的,对低空经济的了解也十分有限。这种团体标准既没有质量,也没有应用价值,更没有覆盖面,只会增加低空经济的标准总量,制造技术干扰。

第三,很多单位奉行标准先行、工作后进的标准化思路,为了抢占先机而忽略了标准的本质功能,忘记了初心。对于低空经济发展来说,缺乏实践基础、粗制滥造的标准,不仅没有促进作用,本身也是一种伤害。从长远看,一项标准如果没有一定的覆盖面和实践能力,就算是推出再早也没有意义,其持续影响力和应用价值都可以忽略不计。

四、低空经济早期标准化的应对策略

虽然低空经济早期标准化存在很多潜在的问题,但考虑到这种工作已成为一种趋势,与其遏制,不如引导。其主要应对策略大致有如下三点:

第一,以引导性和推荐性标准为主,以规范性和强制性标准为辅。低空经济标准前置是最本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解决实践经验不足,技术风险过多的难题,减少或延后发布规范性和强制性标准,是主要策略。也就是说,在低空经济早期标准化过程中,尽量以引导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为主。这个阶段,标准的主要功能是带领从业者聚焦合适的方向进行技术和管理探索,以减少试错成本,提高效率。

第二,总体标准先行,分项标准后置。纲举目张,低空经济的早期标准化应该遵循先整体再局部的原则,先把总体要求定下来,再考虑细节问题。既然缺乏实践经验,就不应该从局部入手。至少应该在大的领域,先制定总体标准,再制定分项标准。比如,在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规范中,要先有总体要求,再编制分项标准。只有确定了主基础设施的种类标准,才能确定附属基础设施的种类标准,这个顺序不能颠倒。

第三,标准种类化繁为简,标准数量宁缺毋滥。标准化的目的之一是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低空经济早期标准化更要坚持能减不增,能少则少的原则,化繁为简,先制定必不可少的核心框架性标准,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再逐步完善细分领域的标准。当然,这也是避免低空经济过度标准化的一种方式。

(作者蔡银寅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低空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新质观察|低空经济发展初期不宜过度标准化》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